本區探究材質之間和筆觸之間的轉譯,共兩部分。第一,邀請林逸文與劉乃廷以生成藝術的手法呈現鳳甲美術館收藏的苗繡;第二,使用繪圖機於現場自動畫出藝術家丹‧卡特(Dan Catt)的作品。
新媒體對舊材質的模仿只是一種復古情懷嗎?在當前的區塊鏈生成藝術中,許多創作者以線條和方塊為對象,探究其中的隨機性。然而,這種關懷早已發生在過往的工藝:鳳甲美術館藏的「苗繡」,不似著名的「湘繡」以具象的風景和人物為主題,反而多為表達樣式和規律的抽象作品。在數位編碼模仿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苗繡材質與技術之獨特,完全無法複製,但成果也產生了專屬數位編碼的「材質」。這種模仿的不可能性就是差異與創新之所在。
苗繡(Miao embroidery),是流傳於中國苗族的刺繡工藝,主要為五色彩線織成的豔麗織品,多以基本幾何圖形構成,強調對稱與充實之美。從圖樣、顏色到空間,苗繡皆對稱且充滿版面。這次展出的四件作品皆以橙色織線織成,圖形由方形、六角與十字組成,加上不同的細節變化。
一看到苗繡的作品,我被其中的正方形深深吸引。整個作品幾乎全部由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所構成。此外,其規則的圖案也吸引了我的注意。然而,仔細觀察後,我發現每個區塊中的圖案都略有微妙的不同。這些細微的變化使得區塊之間既有相似之處,但又不會重複。因此我在創作時以這兩個特色為主要方向,以正方形為主體,交替使用不同大小和顏色的正方形進行組合。此外在每個小區塊中添加微小的差異,使得整個畫面構成更加有趣而且不會重複。
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是先觀察原作畫面上的邏輯(元素重複的最小單位、方塊的排列方式和方塊內橫槓的構成),接著猜想刺繡者實際手工時的邏輯(下針的位置、線的方向),最後再用編碼的方式重現。
生成藝術的一大特點是無限的變化,變化來自隨機設定的參數。在這件原作中,可以當作參數使用的地方很多,比如顏色、方塊大小、方塊被壓成菱形的比例、橫槓的數量、橫槓的方向和橫槓到邊界的比例等。這些參數的變化互相交織,即產生各種結果。
拜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所賜,藝術家大量生產作品的難度被一定程度克服了;不只如此,這些作品還是「既同又異」的多版次作品。如果要將它們落實在具體空間,我們只能印刷輸出嗎?有沒有可能納入有機的筆觸,並且實時呈現繪製的當下?繪圖機雖由機器和電力驅動,卻能靈活表達線條,甚至是其中細微的顫筆;最有趣的是,創作者還能旁觀意念落實的過程。回到近年的人工智慧焦慮,這種人力的節省是一種取代,還是另闢機械美學?在繪圖機安穩而沉靜的運作過程中,「靈光」是否也能乍現?
藝術家丹‧卡特的〈YYYSEED〉結合了數位、印刷和繪圖機等媒介,並提供獨特的演算法和 SVG 支援,供藏家或觀眾調整參數,實時畫出視覺成果。作品不只反映了藝術家的極簡主義美學,更讓創作者本人旁觀作品的實現。
立陶宛藝術家伊馮娜‧陶,擅長攝影和人工智慧創作,至今已獲得多項國際大獎;通過「機器學習」,作品融合了大量照片,主題多為建物與景觀。她試圖鑿開事物之間的隱密連繫,當此關係浮現,所見對象則如夢境場景般可相互轉化,超越意識的邊界。2021年8月發表的〈邊界之屋〉呈現凜冽低限的色調,在幻化過程中佐以炙熱的紅光;〈意識的地平線〉系列目前分〈冬晚〉和〈超新星〉兩部,皆致力捕捉都市形貌在觀者記憶和不同情感狀態下的模糊、混亂與交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