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nerative Taipei On-Site

轉譯 Interpretation

本區探究材質之間和筆觸之間的轉譯,共兩部分。第一,邀請林逸文與劉乃廷以生成藝術的手法呈現鳳甲美術館收藏的苗繡;第二,使用繪圖機於現場自動畫出藝術家丹‧卡特(Dan Catt)的作品。

Material 材質

新媒體對舊材質的模仿只是一種復古情懷嗎?在當前的區塊鏈生成藝術中,許多創作者以線條和方塊為對象,探究其中的隨機性。然而,這種關懷早已發生在過往的工藝:鳳甲美術館藏的「苗繡」,不似著名的「湘繡」以具象的風景和人物為主題,反而多為表達樣式和規律的抽象作品。在數位編碼模仿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苗繡材質與技術之獨特,完全無法複製,但成果也產生了專屬數位編碼的「材質」。這種模仿的不可能性就是差異與創新之所在。

苗繡

苗繡(Miao embroidery),是流傳於中國苗族的刺繡工藝,主要為五色彩線織成的豔麗織品,多以基本幾何圖形構成,強調對稱與充實之美。從圖樣、顏色到空間,苗繡皆對稱且充滿版面。這次展出的四件作品皆以橙色織線織成,圖形由方形、六角與十字組成,加上不同的細節變化。

鳳甲美術館館藏
鳳甲美術館館藏

Artist

林逸文 Yi-Wen Lin

創意工程師、生成藝術家,旅居歐洲超過十年,先後居住於巴黎以及倫敦。受到多年生活於西方文化的影嚮以及本身來自東方文化的教育,作品嘗試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。大型互動作品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、杜拜世界博覽會展出。多年來也保持生成藝術的創作,在國際知名生成藝術平台 Art Blocks 及 fxhash 上皆有作品。

生成苗繡 14 號

一看到苗繡的作品,我被其中的正方形深深吸引。整個作品幾乎全部由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所構成。此外,其規則的圖案也吸引了我的注意。然而,仔細觀察後,我發現每個區塊中的圖案都略有微妙的不同。這些細微的變化使得區塊之間既有相似之處,但又不會重複。因此我在創作時以這兩個特色為主要方向,以正方形為主體,交替使用不同大小和顏色的正方形進行組合。此外在每個小區塊中添加微小的差異,使得整個畫面構成更加有趣而且不會重複。

Reference: Miao embroidery #14
Generative Miao Embroidery #14-1
Generative Miao Embroidery #14-2

Artist

Naiting Liu

前網頁設計人員、前前端開發者、現為後端開發者、線上書店維護者。下班後使用程式碼作為創作工具。作品發表於 fxhash,代表作〈生成章魚〉、〈形狀研究〉。近半年多與環保團體合作。

生成苗繡 16 號

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是先觀察原作畫面上的邏輯(元素重複的最小單位、方塊的排列方式和方塊內橫槓的構成),接著猜想刺繡者實際手工時的邏輯(下針的位置、線的方向),最後再用編碼的方式重現。

生成藝術的一大特點是無限的變化,變化來自隨機設定的參數。在這件原作中,可以當作參數使用的地方很多,比如顏色、方塊大小、方塊被壓成菱形的比例、橫槓的數量、橫槓的方向和橫槓到邊界的比例等。這些參數的變化互相交織,即產生各種結果。

Reference: Miao embroidery #16
Generative Miao Embroidery #16-1
Generative Miao Embroidery #16-2
Generative Miao Embroidery #16-3

Stroke 筆觸

拜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所賜,藝術家大量生產作品的難度被一定程度克服了;不只如此,這些作品還是「既同又異」的多版次作品。如果要將它們落實在具體空間,我們只能印刷輸出嗎?有沒有可能納入有機的筆觸,並且實時呈現繪製的當下?繪圖機雖由機器和電力驅動,卻能靈活表達線條,甚至是其中細微的顫筆;最有趣的是,創作者還能旁觀意念落實的過程。回到近年的人工智慧焦慮,這種人力的節省是一種取代,還是另闢機械美學?在繪圖機安穩而沉靜的運作過程中,「靈光」是否也能乍現?

YYYSEED

藝術家丹‧卡特的〈YYYSEED〉結合了數位、印刷和繪圖機等媒介,並提供獨特的演算法和 SVG 支援,供藏家或觀眾調整參數,實時畫出視覺成果。作品不只反映了藝術家的極簡主義美學,更讓創作者本人旁觀作品的實現。

Artist

Rev Dan Catt 丹‧卡特

丹‧卡特是一位以筆式繪圖機創作的藝術家,他將數學、科技與設計融合在一起,通過編碼驅動演算法和有機的實驗過程,創作出迷人的抽象形式,挑戰傳統藝術創作和當代版畫的界限。